風水學說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,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派別。但主要分成兩家:巒頭派和理氣派。

 

一、巒頭派: 
又稱形勢、形法、形家、江西之法,代表人物有郭璞、楊筠松、曾文迪、賴大有、謝雙湖、周景一、俞廷舉等。代表作有《葬經》、《撼龍經》、《玉髓經》、《葬法心印》、《洩天機》、《天砂玉尺經》、《堪輿管見》、《地理人子須知》、《批肝露膽》《搜玄曠覽》、《山洋指迷》、《地理知止》等。主要內容是注重龍、穴、砂、水相配,山川形勢有情。下面的圖表,可讓讀者更清楚其真正意涵。

 

代表山脈的走向、起伏、轉折,變化。

山脈暫住,而結真氣之地。

穴前後左右的山,謂之砂。

龍之血脈, 謂之水。

龍、穴、砂、水真正意涵表

 

        ,風水中藉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、起伏、轉折、變化。因為龍善於變化,能大能小、能屈能伸、能隱能現、能飛能潛。而山勢就像龍一樣變化多端,故以龍稱呼山脈之相。


中國大陸風水家以中國的三條大河來劃分龍脈,叫做三大幹龍。長江以南為南龍,長江、黃江之間為中龍,黃河、鴨綠江之間為北龍。三大幹龍的起點為昆崙山。每條幹龍從起點到入海又按遠近大小分遠祖、老祖、少祖,越靠近起點越老,越靠近海邊越年輕。山太老則老了無生氣,年輕的山才有生氣,因此,尋找風水寶地當在少祖山尋,不要到遠祖、老祖山尋。而台灣的三大龍脈,根據吳彰裕教授在其《開運陽宅》書中所提,台灣也有三大龍脈,即玉山山脈、雪山山脈、和阿里山山脈。台灣眾多龍脈的脈頭, 是台灣第一高峰的玉山,從玉山之下分成三條幹龍,台灣第一幹龍就是玉山山脈。

 

唐朝楊筠松所著《都天寶照經》曾記載,每條幹龍又分節,起一峯,過一峽,即為一節。為什麼要分節呢?因為節數的多少與吉福的長久有關。「節數多時富貴久,一代風光一節龍。」

 

風水家又按山脈型態把龍分為進龍、退龍、福龍、病龍。其中又以近龍最好,「穴後相看節節高,猶如天馬下雲霄。子承於父孫承祖,世代居官掛紫袍。」

 

幹龍之下又分支龍,在地理術語上稱作支脈,是從主脈延伸出去的。大幹龍以大江大河劃分,支龍則以小溪小河劃分。得水處結穴,雖然不及幹龍悠久,但仍是上等風水寶地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平地也有龍脈,並非叢山峻嶺才有。其特徵固然不如山地龍脈那麼明顯,但仍有蹤跡可循。他的特徵是微地形和水流。「高一寸為山,低一寸為水。」仔細觀察整個地脈的走向,風水師在風水堪輿時, 首重神仙眼和小鬼腿,也就是說, 風水師要有精準的眼光來判斷山脈或地脈的走向,並且要實地履堪,在平地上,若碰到河流截面,此時,則要審慎評估龍之水脈的走勢,在諸水匯流處,即為其明堂,然後探其穴向,因為結穴處必然氣聚。再仔細探尋, 必然可覓得風水寶地。

 

,山止氣住謂之穴。凡結真穴的地方,必有小小輪暈,如太極圈子。從地形上看高陡之處則必然有些平坦,這就是取穴的地方。結穴的地方有護穴的砂水,而砂水則是一股明顯,一股隱蔽,就像魚鰓一樣。坐向需為暗邊向明邊。穴行有窩、鉗、乳、突。窩即平窩,鉗是鉗口,乳則中間嫩枝,突則穴後之毬。

 

,穴前後左右的山謂之砂。砂與龍都是指山體,但有區別。其區別是:龍好像主人,砂好像奴僕。當龍挺身獨行時,砂則隨龍兩旁護送,面對面相向,好像奴僕保護他的主子。龍若是大的話,則保衛它的砂也多;同理,龍若是貴,則跟從它的砂也秀美;龍若是強,則隨龍的砂也遠。砂的作用是捍水擋風。它又分幾個部分,有專用名稱,如穴前面稱做朝山、案山;穴後面稱做樂山。祖山則包羅於外,形成大局的態勢,好像城市周圍的城牆,所以也叫做羅城。

 

,水在風水堪輿中有重要的作用,可以從下列四方面加以探討。

第一、水跟龍的關係頗為密切。水是龍的血脈,水大則龍來長。水小,則龍來短。水來處叫做發龍,兩水相匯,水盡處龍亦盡。

第二、它是構成風水景觀的基礎。水曲折則財祿聚,水平直則貧賤或夭亡。

     前面之水不宜直射,後面之水不宜直流,前面之水以曲折為佳,以其能納氣而貴。

 

     第三、平坦地區水又代表龍脈。楊筠松在《撼龍經》提到,「行到平陽莫問龍,只看水繞是真龍。」

     第四、水與氣有密切關係,水飛濺則生氣散,水融注則生氣聚。明朝柴復貞在《相宅全書》中亦提到,「眾水停注之地。為沼為沚,為池為        湖,乃真龍憩息之所。氣為水母,水為氣子,子母相隨,環聚斯美。」

 

唐朝末年,跟楊筠松約為同年代的蕭克(別名智深)寫了《地理臆解》,他在書中提到看地的具體方向有十條:

一、看祖山秀拔,即大河發源處的山脈秀麗挺拔。

二、看龍神變化,即山脈走向有起有伏,有變化。

三、看成形住結,即山脈起伏間形成的大小盆地、平原。

四、看落頭分明,即河水交會處。

五、看脈歸何處,即山脈走向的終點。

六、看穴內平窩,即小地形。

七、看砂水會合,即穴周圍的山水環抱形勢。

八、看朝對有情,即穴前後的山水。

九、看生死順逆,即山水吉凶的選擇。

十、看陰陽緩急,即山水向背的選擇。

這些看地的金科玉律,十條缺一不可。

 

由於巒頭派的發源和傳播範圍主要在江西,所以又稱江西派。巒頭派主要強調到野外看地形,做實地履堪,因此需要眼力、腳力。此派研究方法講求實際,因此具有不少可供參考的地理資訊,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或帶來一些啟發作用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風水堪輿的精華主要是巒頭家的研究成果。

 

 

二、理氣派:  
又稱方位、宗廟之法、屋宅之法、羅經之法,主要內容是五行八卦。陽山陽向,陰山陰向,不相乖錯。純取五行八卦推定陰陽生剋道理,又需乘氣作向,控制消納,因此太極、河圖、洛書、八卦、天干、地支、陰陽都成為這一派的理論基礎。

 

在此基礎上,又有元運說,以甲子六十年為一元,配以洛書九宮,經歷上、中、下三元為一周,在經歷三週五百四十年為一運,合九個六十花甲,即九個甲子。每元六十年為大運,一元之中,二十年為小運,用這種方法占卜地氣的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。這個學說是出自南唐何令通的《靈城經義》)。

 

傳說理氣這個學派始於福建中部,流傳浙江一帶。宋時最盛行,而以王伋為代表,由於是以方位論五行,所以它離不開羅盤,羅盤成了這一派的規矩。在羅盤中有二十四個方位,有管局九星,九星之外又推演催官,增入二十八宿宿度,非常繁瑣,以致使羅盤的層次達到二十四層。理氣派風水師不用到處考察山川,只在一個地點從羅盤上推演,便知吉凶。前有楊盤、後有蔣盤。據考證理氣派起源於秦漢,唐代邱廷翰把羅經方位由十二位增加到二十四位。楊筠松、曾文迪、賴文俊、廖禹、張子微、蔡牧堂等人兼談巒頭、理氣。理氣派的代表作有《青囊奧語》、《青囊序》、《天玉經》、《都天寶照經》等。專論理氣的代表人物有王伋、張子微、幕講僧、蔣大鴻等。

對理氣派而言,後人有許多批評,明朝中葉儒門所編之《堪輿完孝錄》則批判理氣派「捨形勢而勿論。讀以卦列、天星、理氣等說惑人。」其批判理氣派之核心論述,即擇葬先人時, 從不考慮龍穴砂水之佈局,墓穴地質、土壤之優劣,一概以五行八卦、天干地支的觀點來論葬,這影響不可不謂重矣。

 

清朝嘉慶年間學者紀大奎在其所著《地理末學》中,闡述巒頭三針之說,就批評理氣派為「流弊之極」。又批判其「理氣各家,妄談神秘,使人疑惑,久停不葬,危害不小。」紀大奎主要觀點有二:

一、勘察風水,怎可不到現場履堪? 單憑羅盤,即可找到風水寶地,頗為存疑。

二、古人下葬擇地不擇時,喪親之家為了選擇好時辰,先人往往久久不能下葬,

 長此以往,其造成之傷害,可謂相當嚴重。

 

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曾在神宗元豐七年(西元1084年)寫了一篇《葬論》,內容也大大批判了為何人往生之後,久不能下葬之弊端。從這些批評當中,可見理氣派, 有其學理論述和解釋上,不甚圓融之處。

 

在風水學研究的領域中,無論隸屬於巒頭派或著理氣派,彼此之間,仍免不了會有互相參考的情形。例如研究巒頭派別的風水老師,在履堪風水寶地之時,多少也會運用理氣派的理論,以便了解山川的流年運勢,來增加其論斷的精準度。同樣的,研究理氣派的風水老師,也會參考巒頭派的較具體論述的地理形勢, 來補強其推算的結果。

 

國內風水學之所以派別林立,原因很多,但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風水老師經由自己的研究或實務經驗,因而發展出不同以往的風水觀點。因此, 想要開宗立派以建立自己的論述,他們常用的辦法就是將既有的巒頭派和理氣派的論述,加以增刪或補充不同的論述,如此,便可自成一宗派了。這種做法很不足取,因為, 這會造成對風水領域有興趣的後學者相當大的困擾。因為派別過多,很容易造成混淆。

 

但是嚴格而論,風水學說就是只有巒頭派和理氣派之區別而已,各宗各派名稱雖有不同, 但也只是採用此兩派理論之比例不同而已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古柏論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